近年来,广西藤县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设施,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水平。
走进广西藤县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,机械轰鸣、吊臂升降、车辆穿梭……施工现场热火朝天,项目建设蹄疾步稳,这里正在打造包含中转站运营、垃圾转运、垃圾分拣、无害化处置等多功能的综合型产业园。这仅是广西藤县生活垃圾治理新图景的一角。近年来,藤县持续完善县乡村三级生活垃圾收运和处置设施,不断提升人居环境水平。
“十四五”以来,藤县针对不同乡镇特点,构建差异化生活垃圾处理体系。据统计,目前藤县生活垃圾产生量约500吨/日,主要通过“梧州静脉产业园处置、藤县填埋场处理、乡镇处理中心消化、其他方式补充”四种途径实现全处理,基本形成“初步收集、分级转运、科学处置”的治理格局。
随着城镇化不断加快,县城常住人口大幅增长,以及广西建晖纸业、翅冀钢铁等重大工业项目落地投产,带动大量人员返乡,外来务工人员也越来越多,全县生活垃圾产生量持续增长。面对增量压力,藤县提前布局完善规划,加快推动现代化的垃圾处理体系建设。
加大垃圾处理资金投入,提升镇村垃圾收运能力
为筑牢生活垃圾处理硬件基础,藤县持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,提升垃圾处理能力。2021年以来,共投入约1.75亿元用于垃圾处理,建设垃圾中转站以及购买大型转运车、三轮转运车、人工翻斗车等设施,在17个乡镇建设垃圾收集亭1000多座,购置垃圾桶1.8万个,实现全县302个村(社区)全覆盖,进一步完善“县—乡—村”三级转运体系硬基础,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参与垃圾收集,极大地提升了垃圾处理率。
随着垃圾治理体系不断完善,清运频次大幅提升,村居环境显著改善,以往有垃圾、有异味的公路沿线、村道小路变得干净整洁,村民的环保意识随之增强,随意弃置垃圾的现象已明显减少。村民从最初对垃圾乱扔乱堆的“无所谓”,逐渐转变为主动将垃圾投放到指定收集点的良好习惯。“以前垃圾没地方丢,只能丢弃在河边或路边,现在大家都自觉地放进垃圾桶了,环境越来越好。”村里周奶奶说。
此外,藤县建立了“运费补贴”机制,县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,保障全县生活垃圾收运体系的正常运转。同时,遵循“取之于民用之于民”理念,全县每年收取的保洁费全部用于村庄保洁。经费的持续投入,为生活垃圾处理从收集、转运到处置的全流程提供了资金保障,生活垃圾长效治理体系逐步形成。
建设低碳循环产业园区,垃圾处理产业加快形成
藤县辖302个村(社区),超110万人口分布在近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,广阔的地理空间、山水密集相间的地形地貌与高度分散的居住分布,极大地增加了生活垃圾收集、转运的难度与成本。与此同时,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,也产生了大量工业垃圾,使原有的处理系统负荷持续加重。
为推进垃圾规模化、无害化处理,根本性解决垃圾处理问题,藤县在“十四五”初期就前瞻谋划,经过对全县城乡人口分布、交通连接条件以及垃圾处理现状的调查,启动了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项目,谨慎选定了位于县域地理中心位置附近的垃圾焚烧电站项目选址,充分论证了建设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和垃圾清运体系的科学性、经济性和必要性,做到既有效减少环境污染,又美化人居环境,是实现人口大县、国土大县生活垃圾减量化、无害化和资源化的最佳选择。经过几年的努力争取,该项目于2024年12月成功纳入广西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中长期规划(2020—2030年),2025年初全面启动建设,预计将于2026年下半年建成投运。
“项目建成后,将彻底解决藤县面临的生活垃圾处理问题,垃圾转运及处置费将进一步降低。同时每年可向电网输送清洁电能约6000万千瓦时,节约标煤2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5万吨,并可为下游企业提供充足的热源,综合产值超8000万元。”藤县住建局负责人介绍。
从完善设施到更新观念,从传统收运走向“村收—镇运—县处理”闭环运转,再到低碳循环经济产业园落地,藤县生活垃圾治理实现了由“脏乱差”到“洁净美”的蝶变。如今,村庄清爽、城乡整洁、群众满意,治理体系日益健全,长效机制持续巩固,既留住了乡愁,又焕发了生机,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了绿色动能。(崔傅成)